第(2/3)页 我听你们的讲述,就能想到这辆战车驰骋起来是何等模样了,一定是极为威猛的。” 回过神来的工程师们纷纷问候:“司令官。” 总工程师山口江源说:“同等大小的发动机,我们的技术仅能达到五百五十匹马力,敌人的战车保守有一千匹马力,差距简直是天差地别。” 多田骏疑惑的问:“相差一倍,还不足以称之为天差地别吧?” 山口江源举了个例子,假设战车是同等吨位的,五百匹马力和一千匹马力的区别,就意味着两者速度相差一倍。 机动性相差几乎一倍,意味着敌人使用风筝战术,你永远追不上。 山口江源说:“八路所使用的战车,利用发动机更强大的马力携带了更多吨位。 所以他们可以配备两百毫米厚的装甲,可以拥有一百二十五毫米口径的战车炮。 叠加起来造成的后果就是,帝国的战车打不穿敌人的装甲。 而敌人一炮轰下来,只要命中,战车必毁无疑。 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就是有十倍百倍的战车,也打不过敌人的。” 结论非常吓人,多田骏已经接受了,毕竟现实已经摆在了那里,由不得他不相信。 “可是难道我们的战车就无法追上八路吗?” 多田骏面色肃然提了个建议:“我们能不能把两个发动机装在一辆战车上,然后也像八路一样增加装甲厚度,装备更大口径的战车炮?” 司令官打仗是内行,但要是论造战车,显然是个十足的外行。 坦克要兼顾火力、装甲和机动性。 多装一个发动机车体就会变大,装甲也更多,坦克就更重,速度反而有可能下降。 就算变快也不会快太多。 而且底盘变大通过性和隐蔽性就会降低,中弹几率变大。 山口江源费了一番口舌解释,才让多田骏明白,造战车不是一拍脑袋,就能随便乱造的。 那样造出来的战车……不,非常有可能都造不出来。 多田骏反应过来自己闹了个乌龙,但他仍然不死心,继续提出新的建议: “那我们发动机的功率能不能提升,达到对方的水平?哎对了,这不是有缴获的,直接仿制他们的就行了。” 一个外行,指手画脚讨论造战车。 山口江源内心厌烦不已,可还是得耐着性子解释。 他们目前的发动机技术不行,达不到这辆坦克所使用的水平。 仿制,哪儿有那么容易? 且不说发动机是精细的玩意,使用的材料硬度不过关,或者关键的地方差上一毫米,就会使得仿制品造不出来。 想要仿制出来,那必须有全套的图纸。 现在别说图纸了,就连缴获的发动机也没有一个完好的。 车体里有二次爆炸的痕迹,显然敌人有意识的进行了破坏,不想让他们得到太多的信息。 多田骏此时才意识到,自己的想法太外行太天真了。 对于战车的设计制造提要求还行,提建议实在是贻笑大方。 八路战车的强大,在多田骏脑海里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。对于拥有相同等级的战车,他有着极其迫切的需求。 如果不能制衡八路的战车,就意味着皇军在武器方面落入了彻底的劣势。 直接会影响战争的胜负。 多田骏提出了一个假设,如果他们能够缴获一辆完整的战车,仿制出来的话需要多长的时间? 山口江源摇摇头郑重的说:“司令官阁下,您可能还不太理解。就拿发动机的技术来说,我们是彻底落后于对方的。 一个发动机上,我们就需要有几百项的技术突破,才能追赶仿制出来。 而这个时间是多久,我也无法给出具体的答案,保守估计需要五年以上。” 多田骏彻底无语。 等五年的时间,直面敌人战车的部队死八遍了,到那时候山西早保不住了。 制造同等级的战车,看来是行不通了。 退而求其次,多田骏提了一个要求。 他请各位工程师论证一下,八路战车的弱点,步兵想要将其摧毁,需要用什么武器? 准确的来说,多大口径的大炮能做到? 前线还在打仗,如果一直拿八路的坦克没办法,将会是一场灾难。 众多工程师围绕坦克讨论了一番,得出的结论跟以往没有什么区别。 炮塔装甲和正面装甲最坚固,侧翼装甲其次,后方装甲再其次。 最是弱点的,还是坦克的履带。 二百毫米的装甲,使用的特制钢,也是工程师们从未见过的,他们无法判断,必须得实验才能出结果。 三辆缴获的坦克,是付出了九架轰炸机的代价才得到的。 一般人肯定舍不得,多田骏大手一挥:“事急从权,你们挑一辆充当靶子,务必早些测算出数据,给我一个结果。” 第(2/3)页